1946年8月,黄泛区,酷暑时节,烈日当空。 一支队伍正在泥浆中艰难地行军,每一个人每一步都走得十分吃力,刚拔出一支脚,向前迈一步,又要去拔后脚。 后来,他们曾戏称这是在“跳芭蕾”、“拔漫步”,在当时,队伍里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则说“这是第二个草地!” 这样的行军,确实很困难。这样的行军,确实考验一支队伍。
人还好办,最难弄的是炮,特别是重炮。一门在平地上要用13匹骡子拖的榴弹炮,在黄泛区的泥潭中,任你骡拉人推,就是一动不动。 折腾了一个多小时,命令下来了: “把炮扔掉,赶快行军!” 这是什么命令?!炮是炮兵的命啊!没了炮,还叫什么炮兵?!睡觉都要抱着炮筒子睡,把我扔这里,也不能把炮扔这里! 多少年后,当我们重翻此页,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,这样的命令,是多么地明智与高远。 这就是超越感性之上的理性,战士们爱炮,他们这份情感可爱;指挥员下令扔炮,他们这种理性可敬。 丢了炮,只要人还在,炮还会有!
当这支队伍上上下下,手拉手、臂挽臂,互相扶持着战胜困难前进时,另一支队伍,却还在自我安慰、自欺欺人,你现在甚至搞不懂当时他们是聪明,还是愚蠢。 如果说他们是聪明,他们也就聪明在欺骗最高领导人、欺骗全国人民这一点上。 一支军队的参谋总长,一个职业军人,陈诚,竟然能娴熟地运用这样一套外交辞令: “对战局稍有影响。”“溃逃。”“北渡不成而南窜。” “这都是些个什么概念啊?!战场不是玩文字游戏,战场上要的是准确,在没有彻底搞清楚对手的意图之前,最高指挥员的双眼是不能离开地图的。 当刘邓大军在泥潭中日行40公里,通过了黄泛区时,蒋介石、陈诚开始从“梦”中醒来了。 刘邓这是要去大别山啊!
大别山横亘鄂、豫、皖三省交界之地,西至京汉路,东到淮南,北接黄河,南临长江,直接威胁南京、武汉,且平原南北延伸,物产丰富,人口众多。 当年的红四方面军就曾在大别山折腾得蒋介石吃不好、睡不好;现在的刘邓大军就是当年的红四方面军的老底子。 人家出招了,你不提前防备,现在看出来,晚了!“重炮连车卧槽马,老将挨死打”,人家下一步就带“将”了,你才行动,怎能不被动?! 1946年,8月24日晚,汝河。 这里是唯一可能挡住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的险地,蒋介石急调了3万人马守住了汝河渡口。
刘伯承,军阀混战让他失去了一只眼,成了“独眼龙”,戴着眼镜,那是他已过“知天命”之年,但是,这位出生入死、久经沙场的统帅豪情不减: “狭路相逢勇者胜!” 这一响亮的口号夹杂在战士们冲锋时的喊杀声中。 上有敌机轰炸,下有大炮、机枪封锁,刘邓大军先头部队排成4路攻击部队,连续攻占十几个村庄,杀出了一条长十余里、宽六七里的通道。 刘邓大军顺利闯过汝河,并于8月末先后到达大别山区。
“马已卧槽生根,想再赶走就难了!” 蒋介石不得已,再次起用一直跟他对着干的桂系“小诸葛”白崇禧,调集了23个旅尾随进入大别山区,应付刘邓大军。 毛泽东主席终于实现了他很早就提出来的“俯瞰中原”的大战略。 早在1945年11月邯郸战役结束后,毛泽东主席就曾提出此战略,但当时的条件确实还不成熟。 到1946年年初,毛泽东主席再次提出这一战略,但是,包括毛泽东主席本人在内,都认为,“这是一步险棋”。
局势在1946年3月出现转机! 蒋介石在陕北和山东搞重点进攻,把重兵都集结在了黄河一线的两头,他想先解决陕北的毛泽东和华东的陈毅、粟裕。 蒋介石最大的问题,就是他的国民政府,不是用军队打出来的,而是用金条“堆”出来的。 东北易帜,蒋介石用金条连张学良的马夫都收买了;对付西北的冯玉祥,蒋介石用金条和官位让冯玉祥的许多部将倒戈------ 在陕北、山东打了那么多年游击的军队,是那么好对付的吗?!
蒋介石一厢情愿地来了,毛泽东主席一看,你两头力量强,但中间弱啊,并且,你虽然还有370万军队,但你的战线太长了,连重装部队都用来守城,你的机动部队只有40个旅,而我的100万正规部队,都可以机动作战! 蒋介石在陕北、山东捞不到便宜,还被一点一点吃掉,毛泽东主席还要不失时机地在他的致命部位再来上一刀。 两个人打架,再来一拳就能打倒对手,就不能给对手喘气的时间,1秒钟也不行! 大战略是没问题的,但是,要执行起来的真的很难! 部队在解放区作战,要吃有吃,要穿有穿,伤了能随时医治,兵员随时补充,要南进,也可以有依托地前进,这种不要后方的千里跃进,整个刘邓大军,除了刘伯承、邓小平,没人一下子就想得通。 既要动员,还要等待时机。 鉴于刘邓大军面临的实际困难,毛泽东主席在电报中一直都是“建议”,没有任何“命令执行”: “刘邓全军修整半个月后,仍照刘邓原来计划,第一步依托豫皖苏,保持后方接济,争取大量歼敌,两个月后看情况,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,或直出大别山。”
毛泽东主席对刘伯承、邓小平是绝对信任和尊重的,他不是强制执行,但他也指出了自己的顾虑: “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(已面告陈赓),如陈谢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,协助陕北打开局面,到陕北不能支持,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,你们困难亦将增加。” 胡宗南集团是蒋介石的总预备队,此时,毛泽东主席的生力军就是刘邓大军、陈谢大军。
“陕北情况甚为困难”,这八个字,刘伯承、邓小平是能够掂得出其中的分量的。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以弱旅吸引胡宗南的大军,在陕北与其周旋,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。 刘伯承、邓小平当即痛下决心,电告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: “修整半个月,不去豫皖苏,直出大别山!” 战场档案曰:1938年6月,蒋介石为阻止日军侵华,掘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,河南、安徽、江苏三省1250万人陷入洪水之中,89万人死于非命;1947年3月,蒋介石又提出“黄河战略”,使黄河复道,以阻止解放军南北机动,由此形成了鹿邑至项城宽40里的黄泛区。 “撒向人间都是怨”,这就是蒋介石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智慧,既能打胜仗又不伤民的妙招,他好像没有。
本文仅代表开云平台观点。
本文系开云体育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